互聯網醫療建設情況
報告顯示,115 家參與調查醫院中,共 88 家醫院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,占比 76.52%。在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 88 家醫院中,以三級醫院居多,所占比例為 93.18%。互聯網醫療建設情況與醫院級別、類別相關度較高,三級醫院水平高于二級醫院,綜合醫院高于專科醫院。
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院中,81.82%的醫院已經實現了“互聯網+藥品配送”,半數以上設立了專門的互聯網醫療管理部門,過半醫院可以在線結算醫保患者的費用,六成以上的醫院對互聯網醫療電子處方采用了智能審方技術。
整體的調查結果顯示,醫院發展互聯網醫療最主要的目標為“提升業務增量,通過互聯網醫療增加患者數量”,占比 56.82%;其次為“消化業務存量,將部分線下復診患者引導至線上”,占比 19.32%。此外,選擇“疫情期間催生,疫情過后目標有待明確”占比也較高,為 13.64%。當前對于線上線下相結合可創造的整體效益(如醫療資源優化利用等)重視不夠。
醫院現階段發展互聯網醫療的重點任務為“以便捷患者就醫為目標,打通線上線下就醫流程”,其次是“以提高診療效率為目標,改造門診、檢查、檢驗、住院等業務流程”和“以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為目標,精準匹配醫療資源”等。
當前診中階段建設水平不如診前,互聯網醫療尚未上升到醫院數字化轉型高度,對醫院業務模式的影響較小,總體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。
在建設模式方面,醫院的互聯網建設模式以建設醫院官方入口為主。無醫院官方入口、僅入駐第三方平臺的醫院占比僅 10.23%。
在參與調查的88家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院中,共 16 家醫院入駐第三方平臺。其中,9 家醫院入駐的第三方平臺類型為“地方政府建設的統一便民就醫平臺”,分布在浙江、上海、黑龍江、貴州、廣東、江蘇、湖北等 7 個省份。7 家醫院入駐的第三方平臺類型為企業平臺,相關企業包括:微脈、納里健康、山西連康、金蝶、微醫、朝前科技等。
關于數據存儲方式,報告顯示,醫院互聯網醫療核心數據的主要存儲方式為醫院院內存儲,共74家,占比 84.09%。8 家醫院臨時存儲于第三方平臺,定期轉存至醫院,占比 9.09%。4家醫院存儲于區域衛生健康委等管理部門提供的政務云,占比 4.55%。2 家醫院存儲于第三方平臺,占比 2.27%。
關于線上線下一體化情況,調查從“線上線下診療數據共享”角度和“線上線下患者服務一體化”角度展開分析:
“線上線下診療數據共享”角度,共分為患者主索引、出診排班、預約掛號記錄、收費記錄、就診記錄、病歷記錄、醫囑記錄、審方記錄等 8 個方面。其中,預約掛號記錄、收費記錄、患者主索引的一體化程度較高。
“線上線下患者服務一體化”角度,主要包括線上線下診療服務統一預約、線上線下檢查檢驗資源統一預約、線上線下治療護理服務統一申請、線上線下住院床位統一預約、線上線下統一藥品配送、線上醫保結算、線上退費、線上線下患者病歷統一查閱、線上線下處方統一審核、檢查檢驗結果線上自助查詢、自助下載電子票據、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統一質控等 12 個環節。其中,檢查檢驗結果線上自助查詢、線上線下診療服務統一預約、自助下載電子票據的一體化程度較高。
關于醫院互聯網醫療入口,調查結果顯示,患者端以微信平臺最為集中(患者端主要包括:微信公眾號、微信小程序、支付寶平臺、官方 APP、所在區域或集團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入口、互聯網企業提供的第三方平臺、抖音小程序等)。醫生端以官方 APP 最為集中,開通比例為 57.95%。(醫生端主要包括:官方 APP、PC 端網頁、微信服務號、釘釘、微信小程序、第三方 APP、門診醫生工作站等)。
互聯網醫療運營面臨巨大挑戰
從運營效果來看,當前互聯網醫療的運營面臨巨大挑戰。參與調查者對互聯網醫療的運營效果評價一般,活躍度用戶比例普遍偏低,調查顯示,醫院互聯網醫療年就診人次占門診年就診人次比,多在“1%及以內”區間內,占比59.09%。互聯網醫療年收入與門診年總收入比也多在“1%及以內”區間內,占比 79.55%。
多數參與調查者認為,醫院互聯網醫療建設運營遇到的主要困難前 3 項為醫保配套政策不完善、建設資金不足、醫生積極性不足。調查顯示,醫院對醫生參與互聯網診療進行激勵的醫院占少數,比例為 39.77%。在施行激勵機制的醫院中,八成醫院采取績效激勵手段。
互聯網醫療的效能有待提升,如何吸引更多患者、提高業務增量,成為難題。在提升互聯網醫療運營效果方面,醫院主要采取“持續功能優化,如定期進行系統版本迭代”、“建立對外宣傳機制”和“設立互聯網醫療客服人員或客服中心”等措施。
報告認為,互聯網醫療運營困難涉及因素較多,根本上是醫院對互聯網醫療的系統性認識不足,運行上缺乏設計和適應性變革。
為此,報告建議,持續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。首先要提升病歷數據共享水平,其次是打通服務存在的堵點和斷點,第三是通過采用新技術提高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全面性。
從醫院管理角度,建議提高對互聯網醫療建設與運營的重視程度,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運營配套,例如成立院級互聯網醫療領導小組、可成立互聯網醫療客服部等。
重視激勵機制建設,投入更多醫療資源,探索服務創新,一方面將互聯網診療納入臨床績效考核,調動醫生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積極性,同時通過三級醫院與一二級醫院加強聯動等措施。放大醫療服務效能,加強醫療服務創新,解決互聯網醫療資源總體不足的問題。
最后,完善互聯網醫療監管政策,保障互聯網醫療服務質量。